JS導航效果
首頁
|
新聞 ?
|
聯(lián)系我們
|
樣本
No Content
中文簡體
中文繁體
英語
日語
韓語
俄語
德語
法語
阿拉伯文
西班牙語
葡萄牙語
意大利語
荷蘭語
瑞典語
希臘語
捷克語
丹麥語
匈牙利語
希伯來語
波斯語
挪威語
烏爾都語
羅馬尼亞語
土耳其語
波蘭語
中文簡體
中文繁體
英語
日語
韓語
俄語
德語
法語
阿拉伯文
西班牙語
葡萄牙語
意大利語
荷蘭語
瑞典語
希臘語
捷克語
丹麥語
匈牙利語
希伯來語
波斯語
挪威語
烏爾都語
羅馬尼亞語
土耳其語
波蘭語
登錄
|
注冊
|
搜索
|
返回網(wǎng)站首頁
翻譯業(yè)界交流
英語翻譯資源
CAT翻譯工具
日語翻譯資源
法語翻譯資源
德語翻譯資源
小語種翻譯資源
論壇發(fā)布公告
')" href='/bbs/'>我的論壇 →
翻譯業(yè)界交流
→
翻譯高手求教
→
略談話劇劇本的翻譯問題一
略談話劇劇本的翻譯問題一
發(fā)起人:eging 回復數(shù):
0
瀏覽數(shù):
5772
最后更新:2019/1/7 8:43:35 by eging
簡潔模式
完整模式
發(fā)表新帖
帖子排序:
從舊到新
從新到舊
2019/1/7 8:43:34
[
只看該作者
]
#1
eging
角 色:普通會員
發(fā) 帖 數(shù):3730
注冊時間:2015/6/5
回復
編輯
刪除
略談話劇劇本的翻譯問題一
近兩年來,我們劇本的翻譯工作有了很大的躍進,過去被人責問的“翻譯劇本為什么那樣少”的落后局面已經(jīng)過去了,而譯文的質(zhì)量也有著顯著的提高,從前被人笑話的“翻譯劇本只能閱讀而不能上演”的現(xiàn)象,也已經(jīng)基本上消滅了。但遺憾的是,這許多年來,我們卻很少看到對于翻譯方面就沒有什么問題了呢?當然不是。據(jù)我看,這方面的問題不僅有,而且還不少。例如,現(xiàn)在有許多翻譯劇本,其中不同人物的語言幾乎沒有什么差別。語言的單調(diào)、不鮮明和蒼白無力等等現(xiàn)象更是屢見不鮮,生硬直譯,佶屈整牙和洋里洋腔等等弊病也是舉不勝舉。所有這一切,跟有些編輯和審校人員所持的觀點是分不開的。他們認為目前的劇本翻譯主要的是介紹,所以,譯者只要把作品的主題和思想表達出來就夠了。他們主張“有什么翻譯什么”,對譯文中的“頂好把眼睛藏到胡子里取”和“跑得像一只帆船把所有的風篷都掛起來了”這類句子往往予以默認。而相反的,有人想把“?”比較靈活的譯成“通向歐洲的門戶”就會叫人按原文原封不動地改成“通向歐洲的窗戶”。事實上,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有害的。
話劇是戲劇的許多類別(例如,有詩劇、歌劇、舞劇等等)中的一類。話劇的劇本是話劇這一類戲劇領域里的一個組成部分(除此以外,還有導演員的表演和舞臺裝飾兩個組成部分)。話劇的劇本,猶如其它各類戲劇的劇本一樣,也是文學的體裁。然而,這一種文學體裁與其它的文學體裁(例如,詩歌、小說等等)相比,有著顯著的特點。因此,話劇劇本的翻譯也是有其獨特的要求的。那末,話劇劇本到底有那些特點呢?翻譯起來又有那些要求呢?怎樣才算符合了這些要求?現(xiàn)在我想就這些方面來談一談以下幾個問題:
一、臺詞的翻譯問題
臺詞是劇中人物在舞臺上所說的話。在劇本里,作者所描寫的故事只能通過劇中人物的臺詞來交代,而情節(jié)的發(fā)現(xiàn),也只有通過人物間的對話來推動。同時,劇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對他們的評價等等,也都無法用作者的話來敘述或描寫,只能通過他們自身的以及其他任務的臺詞來刻劃和表現(xiàn)??傊?,臺詞是劇作家的唯一的手段,是作品的生命線。因而,臺詞對劇本的創(chuàng)作者來說,是一個難題,對我們再度創(chuàng)作的譯者來說,也不能說不是一個難題。
但是,在文藝作品的翻譯領域里,有許多人卻認為翻譯劇本要比翻譯詩歌和小說來得容易。他們的理由是:劇本里只有簡短的臺詞,而沒有小說里的細致的描寫和詩歌里的嚴密的壓韻等等。然而,這樣的理解是極其片面的。高爾基說:“戲劇作品是一種最難的文學形式”。這句話雖然對劇本的創(chuàng)作者說的,可是對我們再度創(chuàng)作的翻譯者來說,也不是沒有關系的。就拿這種“簡短的臺詞”來說吧,例如,契訶夫在創(chuàng)作《三姊妹》是,曾把二十行對話縮成了一句“?”而我們翻譯起來,正如老翻譯家焦菊隱同志所說:“我卻只能很羅嗦地譯成‘太太,不過是太太罷了’——縱然如此,也還沒有把人物當時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在劇本里,這樣的臺詞俯拾即是,因為劇作家(由于劇本受舞臺幾演出時間等等的限制)“只能寫人物所最想說的話,而把期于的思想活動,交給導演和演員通過舞臺的動作去體驗,去體現(xiàn)。
由此可見,劇本的臺詞并不是一種速記的方法把人物日常談話記錄下來的一般化的語言,而是跟詩歌和小說一樣,也是屬于一種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的文學語言。因而,在翻譯這些所謂簡短的臺詞的時候,我們決不能把劇作家勞動的結(jié)晶化為烏有,而是應該想盡辦法把他們完滿的表現(xiàn)出來。
對于劇本的翻譯工作者來說,了解到臺詞是屬于文學語言范疇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這一種文學語言與其它的文學語言(例如詩歌、小說的語言)之間,在藝術(shù)加工的角度上是有所不同的,這就是說,劇本的語言(指臺詞)是劇作家根據(jù)戲劇的要求(幾:在考慮到是否吻合人物的性格,演員能否上口表演以及觀眾是否受聽的基礎上)而藝術(shù)加工出來的一種寫了能在舞臺上表演的舞臺語言。所以,我們在翻譯劇本臺詞的時候,也必須注意這個特點。(關于這個問題,我在下面還要分別地來談。)
由于劇本所描寫的故事只能通過劇中人物的臺詞來交代和展開,而人物的臺詞有受到舞臺以及演出時間等等的限制,所以,為了某種戲劇效果上的需要,劇作家就往往安排了順敘和倒述,一語道破或隱約其詞等等的手法。而所有這些手法,在翻譯時也必須完整地揭示出來。例如,在《欽差大臣》的第一幕第三場里,當市長盤問了兩個報信者以后,說了這么一段臺詞:
市長:……(向勃鮑飲司基)您說過他是青年人,是不是?
鮑:二十三、二十四歲的青年。
市長:更好:青年人更容易接近。假使是個老鬼,那才糟糕;青年人是完全露出外面的。……
在這段譯文里,譯者沒有把原著“?”這句伏筆譯出來。從上下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市長當時是抱著“考察”的目的去拜訪那位被傳說中的“欽差大臣”的,還沒有卻寫那個二十三=四歲的青年人已經(jīng)是欽差大臣了。所以,譯者在這兒把它譯成了‘青年人更容易接近’是不妥當?shù)模驗檫@樣以來,和市長后來猶豫、疑心、猜測的心理就有矛盾了,就烘托不出市長和赫列斯達可夫見面是矛盾的戲劇性了。因之,就有人把它改譯成:
市長:……(轉(zhuǎn)身對波布欽斯基)您說他是個青年人嗎?
波布欽斯基:青年人:不出二十三、四歲。
市長:那就更好了:看透青年人很容易。如果是老鬼,那就糟了;青年人全擺在臉上?!?
這里,把“接近”改譯成“看透”就恰到好處,就能夠為市長后來的東猜西想買下了復辟。這是明顯的伏筆。但有時候,劇作家還采用含義深遠的潛臺詞。例如,在高爾基《在地層》的第四幕末,當戲子去也點后院自?前,說了這么一句潛臺詞:
我們知道戲子這時是一去不返了,是去自殺了,但是我們決不能把“?”譯成“我去自殺了!“因為一語道破,就不能是觀眾聽了以后產(chǎn)生深沉的思索。相反的,如果譯成:“我走了!”,“我完了!”也太含糊,因之,最好的譯法是“我下場啦!”這樣一來,既保存了潛臺詞應有的作用,又合乎人物(戲子)的性格。
其次,在劇情的進展中,人物說話的方式是很多的,有對白、獨白、旁白、搶白等等,用這些不同方式說話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我們翻譯時決不能一律對待。例如,在《欽差大臣》的第三幕第十場里,當赫列斯達可夫酒醉退場后,奧西布在談話時說了這么一句旁白:
這里是市長太太問奧西布是否有許多公爵、伯爵常到他老爺家里去。事實上,赫列斯達可夫只是一個十二等的文官(抄抄文件的小角色),哪能有公爵伯爵去拜見。因之,奧西布在這左右為難之際(說實話與否),就說了這一句旁白。這句話是他真實的心理活動,是事實的真相,按理說,是不能讓市長太太等人知道的,因為要是一知道的話,他們就不會把赫列斯達可夫認為欽差大臣了,而往后的戲呢,也就會接不下去了。但是,奧西布竟然在舞臺上大聲地說了出來。這不是會破壞戲劇的真實性了嗎?是的,是會破壞的。但是要注意,這是旁白,而不是對白。旁白在戲劇中是允許的,因為他一方面可以使劇情在觀眾的心眼里明朗化,而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加演出的趣味。既然這樣,那末我們就必須把原著的旁白也譯得像個旁白。但有些譯者卻并不注意這些特點,上面引的那句旁白有人譯成:
安:你說:有許多伯爵和公爵到你主人那里去么?
渥:(向傍言)說什么?既然現(xiàn)在吃得這樣好,以后還回開更好的飯出來的。(出聲)是的,伯爵們常來的。
把“?”譯成疑問句“說什么?”是不頂妥當?shù)模又稽c也沒有自言自語的氣味。而“既然現(xiàn)在吃得這樣好,以后還會開更好的飯出來的”這一句也譯得不象個旁白。另外有一個譯文就譯得比較好,但是也不怎么完整:
安娜·安得列芙娜:喂,你說說看:是有許多伯爵和公爵去看你們老爺嗎?
奧西布:(旁白)叫我怎么說呢?既然現(xiàn)在吃得這么好,那么以后就要吃得更好。(大聲說)對了,伯爵也常來。
這段譯文里的第一句“叫我怎么說呢?”雖然有自言自語的味道,但是預期還不夠忠實。盡管轉(zhuǎn)換預期在翻譯中是允許的,例如“?”這一句,有時候就非轉(zhuǎn)換語氣譯成“聽著,我跟你說呀!”不可。但是,這里則不必要,并且也不能任意轉(zhuǎn)換,因為奧西布是出于猛不防的驚訝,而不是出于三思而后行的疑問。其次,第二句“既然現(xiàn)在吃得這么好,那么以后就要吃得更好”,也譯得不夠風趣。原文?都是第三人稱復數(shù),都是別人給他吃的意思,而在劇本的上下文里,也可以看出是別人款待他的事實。因之,這句旁白完全可一改譯成:
奧西布:(旁白)這叫我怎么說哪!既然現(xiàn)在招待我吃得這么好,那么說,以后也會吃得更好。(大聲地)對了,他們也常來的。
由此可見,臺詞的每一句話和每一種方式都是劇作家煞費苦心地精選出來的,都是為表現(xiàn)全劇的劇情=環(huán)境和性格所必須而不呢感任意增減或移動的精密的語言(除了以上所談到的以外,還有語氣詞、間斷詞、雙關語以及作者的語言風格等等)。因而,我們翻譯市決不能逐字死譯,而應該對原著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盡心反復的研究。事實上也只有這樣創(chuàng)造性地勞動,才能把原著的精神實質(zhì)完整地、恰如其分的表現(xiàn)出來。
譯境翻譯公司BBS|上海翻譯論壇|同聲傳譯交流論壇|自由譯員社區(qū)|外籍母語翻譯交流|尋找上海翻譯工作|兼職翻譯招聘|筆譯口譯項目發(fā)布| 上海翻譯資源| 小語種翻譯資源| 證件翻譯資源| 留學文書翻譯模板| 翻譯語料術(shù)語庫| CAT翻譯軟件|Trados技術(shù)交流